Search


《親密關係篇:婚前的優點,婚後變缺點?》


「結了婚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親密關係篇:婚前的優點,婚後變缺點?》


「結了婚以後,她說我太聽爸媽的話、只重視他們的意見。可是交往的時候,是她自己說:我最欣賞你的地方,是孝順。」


「我們越來越常在出門前或出門的路上吵架!他嫌我出門慢吞吞,花太多時間在化妝、挑衣服。婚前他不是這樣的!他總是說:謝謝你每次都盛裝打扮赴約,讓我感覺很受重視。」


這些話,是不是耳熟能詳、好像在哪聽過?


其實,在做伴侶 / 婚姻諮商時,這些對話也很常出現在諮商室裡,而且比這多更多。我將它們整理歸納後,稱之為:婚前、婚後,「十大」優點的逆襲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,以及在你們的婚姻關係裡,中了幾項?


【十大優點的逆襲】

1、婚前說我很孝順;婚後抱怨我太重視父母意見。

2、婚前說我很懂得照顧自己、甚至鼓勵我做自己;婚後說我自私、只考慮自己。(或是:婚前喜歡我小鳥依人、凡事以他為重;婚後說我太依賴)

3、婚前說我浪漫、懂得給驚喜;婚後說我不切實際。(或是:婚前說愛我務實、講真話的個性;婚後怪我不解風情、不懂情趣)

4、婚前說我很會打扮;婚後怪我出門愛拖時間。(或是:婚前說喜歡我打扮樸素;婚後抱怨我都不裝扮)

5、婚前說我隨和、好溝通;婚後說我沒主見、耳根子軟。(或是:婚前誇我很有想法,有主見;婚後說我太強勢,難溝通)

6、婚前說愛我的居家與戀家;婚後看不慣我太宅。(或是:婚前喜歡我到處旅遊趴趴走;婚後怨我不顧家)

7、婚前欣賞我能力強、升遷快;婚後怪我沒顧慮到他的尊嚴與面子。

8、婚前讚我大方慷慨;婚後碎唸我花錢如流水。(或是:婚前說我勤儉持家;婚後說我小氣八拉)

9、婚前誇我交遊廣闊、人脈好;婚後說我損友太多。

10、婚前鼓勵我勇於挑戰;婚後怪我過度冒險。(或是:婚前愛我的謹慎小心;婚後不滿我凡事保守)


【婚後,「優點」為何逆轉變「缺點」?】

很多人在進入婚姻以後,常或多或少有如此感嘆。而且不解:為什麼婚前的優點,婚後反倒成了缺點?有時,甚至毋需等到婚後,只要交往期間夠久(如長達數年),就會提早在婚前就出現。


事實上,這與關係階段的轉換有關:當雙方從「兩個獨立個體」的交往階段,跨入「共組一個家庭」的婚姻生活,會牽動到的重大轉變包含有「原生家庭親子界線與家庭結構的改變」、「生活型態」、「家庭風險承受力」等。


一、 從「原生家庭」到「自組家庭」:孝順,需要適度的界線。

「孝順」一直是華人文化推崇的美德,鮮少人說孝順有什麼不妥;很多人挑選伴侶時,也很在乎對方是否孝順,彷彿若對方對自己的父母孝順,就可以預測對未來的家人、長輩也會同等照顧。


問題就出在:當華人文化所推崇的「孝順」美德,遇到同為華人家庭裡常出現的「界線」問題,就容易迸出火花。很多人自小習慣將「孝順」與「凡事依從父母」劃上等號,在做決定時亦以父母的意見為依歸,以為這就是孝順。當自己進入婚姻、組成家庭之後,仍沒有覺察並隨之調整與修正,忽略了自己新組成的家庭也需要被考量、伴侶的聲音需要被聽見,以致失衡,引起伴侶與家人的不平。


如果因為「擔心讓父母不開心」以至於連自組家庭裡的各種大小決定(例如:買車、買房、小孩的就學選擇、週末時間規劃)都優先考量原生家庭父母的感受、罔顧自己伴侶的意見,這樣的「孝順」是值得被挑戰的。


此時,該問自己的是: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,是否太過黏膩?過度緊密共生?該怎麼調整?以免阻礙發展健康的「自組家庭」關係。


就像,我們之所以愛我們的父母,絕不單單只是因為他們也孝順他們的父母,而是因為他們同時照顧了我們的愛與感受。而你,希望你的孩子如何看待他的原生家庭、看待他的父母?又希望他們從原生家庭裡感受到些什麼?


二、 從「一個人的獨立生活」,變成「兩個人共構一個家的生活」


一個人的獨立生活,只需要考慮到自己。所以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跟朋友出去瘋、出去玩,不用牽掛著誰的情緒。但是,當進入婚姻,家庭生活是兩個人共構出來的,會希望對方在安排時間時,能把我給考慮進去,甚至體貼地顧慮我的感受,我不開心的時候偶爾哄哄我、願意懂我。


更何況,一旦家庭增加新成員(幼兒),「育兒工作」在家庭整體時間的規劃上佔去更多時間,此時任何一方的缺席,都可能造成另一方的壓力與擔憂,更難做到平心靜氣地欣賞對方。


三、從「一個人餐風露宿」的灑脫,到「一家人挨餓受凍」的憂慮


閩南人有句話說:「一人飽,全家飽」,指的是一個人要生存,很容易。於是我們可以懷抱理想大膽嘗試、勇於冒險,就算千金散盡,了不起自己一個人挨餓個幾餐,總會生存得下去。


當進入婚姻、家庭後,一切變得不同。我們被期待更踏實、更有現實感,因為一旦家中斷炊,不再只是自個兒一個人餐風露宿,而是全家人跟著挨餓受凍。所以我們大多數人會適度向現實妥協、追求基本穩定的經濟來源,以去除後顧之憂。


因此,當家庭裡有一方欠缺現實感、仍像婚前一般過度懷抱理想時,容易引起另一半的焦慮與不安,很難像婚前那樣單純的欣賞與支持。


【理解對方的焦慮,避免流於情緒性的指責】


優點不會單純只因為結了個婚,就莫名其妙變成缺點,通常背後都伴隨著某種焦慮,才轉化成指控或不滿。也許是伴侶對家庭經濟的焦慮、對時間的焦慮、或是對家庭界線被侵犯的焦慮。


下一次,當遇到類似狀況時,試著去理解對方的擔憂,可免於情緒性的指責,也讓你的伴侶知道:他 / 她的焦慮,你懂!並且願意共同面對擔憂的部份、一起討論。我在諮商室裡會協助伴侶嘗試去做的改變無它,也是僅此而已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諮商心理師/資深輔導教師,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近20年,並長期投入性別、家庭與婚姻系統、權力議題領域。堅信:「好的教養,是孩子一輩子的養分」;「父母幼時的傷痛若經療癒,是孩子的福份」
陳鴻彬諮商心理師/資深輔導教師,堅信:「好的教養,是孩子一輩子的養分
View all posts